-
“志成史话”之五十五:一帧知名照片 一曲友谊颂歌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英雄卓娅和舒拉的母亲与两名中国少先队员的合影因极具知名度而家喻户晓。
“志成史话”之五十四:岁月留痕——三十五中南院教学楼
北京三十五中的校园别具一格,是以二龙路小袋胡同为界,分为南北两院。教学楼也分设两处,北院有一座,只有两层,教室并不多;南院在1963年以前也仅有一座民国时期的建筑——钟楼小院(三十五中师生亲切地称之为“楼院”)。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两座教学楼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志成·八道湾”之二:毛泽东到访八道湾十一号
作者:荣挺进(八道湾鲁迅纪念馆特聘研究专家)
“志成史话”之五十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先河
随着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给学校教育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为此,2003年,学校设置了第一位专职心理教师段舒同,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小组,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志成·八道湾”之一:鲁迅先生与颜黎民交往事迹存真
八道湾胡同11号院是鲁迅家族从绍兴搬迁到北京,三代人共同生活的第一个家所在。1919年11月至1923年7月,鲁迅在此生活了三年八个月,在这里写下了《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等名篇,也在这里完成并编辑出版小说集《呐喊》;当年,志成中学创校副董事长李大钊曾来此拜访鲁迅先生,1927年4月大钊长子李葆华也曾在后院避难一段时间。2014年三十五中新校区搬到新街口,将11号院完整保留在校园里,并于2018年10月设立了八道湾鲁迅纪念馆,李大钊和鲁迅两大思想巨人百年后在志成新校园重逢,成为我校宏伟的精神丰碑。以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情怀、李大钊“青春之我青春之国家”的青春理想,熏陶、提升全体师生思想品质,为三十五中的发展注入文化动力,是校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特别开辟“八道湾·鲁迅”专栏,陆续推送相关文字。
“志成史话”之五十二: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
“一二·九”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爆发的爱国学生运动,它冲破了国民党和日本幸国主义互相勾结的黑暗统治,促进中华民族觉醒,掀起了全周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
“志成史话”之五十一: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研究
2002年4月23日,在EPD项目全国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教科院的支持与指导下,召开了创建EPD教育示范学校现场会,即可持续发展教育专题研讨会。
“志成史话”之五十:传承与创新——记“弘扬志成精神,教育理念的继承与发展”研讨会
2003年9月26日,新华社国内部、《光明日报》教育部、北京市教科院、中国EPD项目全国工作委员会在京举办了“弘扬志成精神,教育理念的继承与发展”研讨会,会议在北京三十五中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对教育理念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志成史话”之四十九:学校联系学生的纽带和桥梁——记三十五中学生会
在三十五中,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有着光荣的传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志成中学就成立了学生自治会,自治会分总务、学生、纪律、健康、交际等各部,每部下设二至三个股,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开展多项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了学生干部,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了为师生服务的意识,自治自立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志成史话”之四十八:李大钊、陈独秀和北京志成中学
李大钊和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近代我国“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这是国人皆知的。但是,李大钊持“教育救国”的理念,启发民智,唤醒国民,兴办学校,与北京高师(现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吴鉴、初诰等九名莘莘学子创办“北京志成中学”的事迹知之甚少,再有李大钊和陈独秀与“北京志成中学校”的因缘恐知之更少。
“志成史话”之四十七:编著教材 乐育为怀
只有高水平的教师群体,才能保证和创造高水平的办学效果。建校董事会一贯重视师资水平。当时,在志成“传道授业解惑”者,几乎都是学者型、专家型、教授型的中学教师。各科教员中均有教材编著者、编译者,学生使用的教材大多出自他们之手。
“志成史话”之四十六:历任校级领导名单
志成、新生、三十五中
“志成史话”之四十五:勤美严实 校园新风——校训礼赞(之二)
校训是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提高师生基本素质的具体内容,还是优良校风的全面体现。
“志成史话”之四十四:学校美育的创新之举
给学生制作校服,使学生仪表整齐划一,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产生一种健康向上的力量,使学生树立在校“以校为荣”,毕业后要学校“以我为荣”的观念,在素质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